偷盗窃有什么不同

频道:有品动态 日期: 浏览:19

偷盗窃有什么不同

根据2013年4月4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 偷开他人机动车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偷开机动车,导致车辆丢失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二)为盗窃其他财物,偷开机动车作为犯罪工具使用后非法占有车辆,或者将车辆遗弃导致丢失的,被盗车辆的价值计入盗窃数额;(三)为实施其他犯罪,偷开机动车作为犯罪工具使用后非法占有车辆,或者将车辆遗弃导致丢失的,以盗窃罪和其他犯罪数罪并罚;将车辆送回未造成丢失的,按照其所实施的其他犯罪从重处罚。应当注意区分偷车触犯盗窃罪和偷开他人机动车的犯罪的区别。行为人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偷盗他人机动车,其构成盗窃罪。但是如果行为人未经他人同意而偷开他人机动车的情况就要复杂的多。偷开他人机动车的行为,是指未经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或者驾驶员的同意,私自开动他人的机动车,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偷开他人机动车行为的构成如下:(一) 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机动车的管理秩序和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或者驾驶员的合法权利。侵害对象是他人的机动车,即所有权、管理权或者驾驶权等归属于他人的、停放不使用的机动车。(二) 行为客观方面表现为偷开他人机动车,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首先,行为人实施了偷开他人机动车的行为。其次,构成该行为必须是情节轻微。(三) 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而且只能是自然人。(四)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该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偷开他人机动车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偷盗窃有什么不同

偷盗和盗窃,前者是俗语,后者是法律术语,两者无本质的差别。

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罚金。所谓情节严重,是指数额巨大或者其他严重情节;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盗窃罪的概念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盗窃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

2、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犯罪主体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

4、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民事盗窃与刑事盗窃:

(一)一般来说,民事盗窃事后能否转化为刑事盗窃关键要看行为人的这种故意是事前的,还是事后的。

如果行为人事前就由蓄意通过秘密窃取被害人财物手段致使被害人偿还债权数额后,再恶意占有被害人财产不返还,那么,行为人盗取被害人财产就意图非法占有,这就符合盗窃罪的主观方面,应作为犯罪处理。

相反,如果行为人继续占有所盗财物的故意是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以后才产生,则不能转化为刑事盗窃,而构成一种新的民事侵权,由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寻求解决。

(二)在量刑上应和普通盗窃相区别。普通盗窃案件,影响量刑的法定情节往往是数额、对象、后果、是否累犯及其他情节。

另外,作为酌定情节的犯罪动机也会直接影响量刑。一般来说,善良的或者基于可以同情的动机实施的盗窃应当从轻处罚。作为民事纠纷或矛盾引起的民事盗窃,由于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确实侵犯了行为人的某些权益,即被害人自身存在一定过错,或者有混合过错。

行为人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动机,才选择了秘密窃取这一特殊手段来进行维权。因此,这种动机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应当区别于意图恶意秘密占有他人财物的普通盗窃。

再者,这种盗窃的社会危害性,主要来源于选择维权的方式不当,因此,从后果上讲也应当从轻处罚。

但是,对于事前有故意,秘密盗取被害人财产,逼迫被害人承担责任后,继续占有财物的盗窃行为,则不具有善良的动机,应和普通的盗窃同等对待,不能以民事纠纷为由从轻处罚。

扩展资料:

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对某些具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因受灾生活困难偶尔偷窃财物的、或者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分赃甚微的,可不作盗窃罪处理,必要时,可由主管机关予以适当处罚。把偷窃自己家属或近亲属财物的行为与社会上的盗窃犯罪行为加以区别。

《解释》规定,对此类案件,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在处理时也应同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

根据《解释》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作为犯罪处。

1、已满16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

2、全部退赃、退赔的;

3、主动投案的

4、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者获赃较少的;

5、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盗贼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泛指侵占别人财物的人。实际上,盗是盗、贼是贼,两者是有区别的。从造字角度上看,“贼”字从贝从戎,贝指财物,戎指武力,以武力相威胁,抢夺别人财物的人叫贼。“盗”字甲骨文字形,从皿而有人垂涎于其上者,表示觊觎别人的东西,伺机窃取。总之,盗与贼都是以非法手段侵占别人的财物,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使用的手段,使用暴力,以武力相威胁而取得财物者为贼,以隐蔽手段,趁人不备而偷偷取得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的人为盗。按现代法律术语讲,盗为偷窃犯,社会危害程度较轻;贼为抢劫犯,社会危害程度较重。

电影《天下无贼》中,男贼王薄和女贼王丽实际是一对扒窃搭档,他们只是偷窃,而并不使用暴力,以武力相威胁从而获取财物,所以他们应该被称为“盗”,而不应该被称为“贼”。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插图选自百度)

小偷和盗窃犯有什么不同?

小偷和盗窃犯的区别在于,小偷属于违法,盗窃属于犯罪!两者之间的区分在于其作案的价值。偷窃价值较小,尚不够刑事处理的即为小偷!而其作案价值一旦达到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即构成犯罪,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盗窃犯罪嫌疑人"。而经过法院定罪量刑之后,就可称为盗窃犯了!小偷小摸被抓住后,一般情况下均以治安罚款或拘留处理;而构成盗窃犯罪的,则要被追究刑事责任,面临国家刑法的处罚!无论小偷或盗窃,均是人们深痛恶绝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社会上,经常听说有些小偷作案简直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因此提醒广大群众,出行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时刻加强戒备,一旦发现自己的财物被盗,要敢于和盗窃分子做斗争!小偷在偷窃少量财物时,的确是属于小偷小摸,但是,一旦被人发现并索要自己的财物时,小偷只要敢动手,那么,小偷的偷窃性质,立即便会发生转变!即由当时的偷窃,转化为了抢劫!抢劫罪是行为犯罪,是不以其价值论轻重的!在最终的审判处理时,抢劫罪的处理也要比盗窃罪的处理严重的多!

愿社会安定昌盛,世人安享太平!愿人们安居乐业,天下永远无贼!